快速成长的必备软技能10:时间管理

快速成长的必备软技能10————时间管理

前面咱们已经聊过“算账”,说到算账,就要说一下投资。

一个人投资,他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呢,无外乎时间:

我们每天的工作学习生活,其实都是在做投资,用时间和精力在投资。

投资在工作上,可能收获同事的信任和不错的收入。
投资在学习上,可能收获好的成绩。
投资在自我提升上,可能收获更好的未来。

投资在社交上,可能收获朋友和社会资源。
投资在演讲上,可能收获好的口才和好的听众。
投资在写作上,可能收获未来的被动收入。

投资在睡觉上,可能收获更精神的一天。
投资在爱好上,可能达成与自己的宁静。
投资在亲人上,可能收获更美好的家庭。

投资在游戏上,可能收获短暂的快乐。
投资在酒桌上,可能收获酒肉朋友。
投在在不良嗜好上,可能收获不解和苦涩。

我们每个人生来就在不断的投资,好的投资会不时带来收益,坏的投资终究会带来负债。

快速成长的必备软技能09:做事靠谱

快速成长的必备软技能09————靠谱

这里说的靠谱,指的是和靠谱的人在一起,做靠谱的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一提到人要靠谱,大家都会下意识的去考虑,自己如何成为一个靠谱的人:
“办事有尺度,处世有态度,做人有温度”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知行果合一”

但很多时候,我们要调整一下思路,作为一个靠谱的人,应该怎么做呢?当然是不要花时间在不靠谱的事情上咯:
做好事先的识别工作,减少与不靠谱的人的接触,减少在不靠谱的事情上投入时间精力
和张三合作过一次,这个人特别坑,那就不要再和他合作
一个商业模式,已经失败过多次,来了新领导还要做这个模式,没有任何新意
大厦将倾,有能力的人都跑了,就不要独自苦苦支撑
创业方向错了,及时止损

人生苦短,当靠谱的人,和其他靠谱的人一起,做靠谱的事情,挺好的

快速成长的必备软技能08:及时完成

快速成长的必备软技能08————完成

中国有一句话,叫做完事开头难,所以国人都喜欢开启新任务,喜欢多任务并行
但其实,在当下环境中,能够优雅的完成和结束一个任务,却是一个收益更高的技能
有时候,完成一件事情,比同时开始十件事要更有价值

比如,
张三同学能力强,积极性高,受到重视,同时参加了5个项目,齐头并进
每个项目都很紧急,张三如果在这5个项目均匀用力,就会发现,每个项目都会开始对他不满
因为他成为了项目最大的“堵点”

还不如,
张三在这5个项目中,选择最多2个最有价值,时间精力还能兼顾的项目
先把精力投在第一个项目中,完成这个项目相关任务,余力再投入第二个项目
当第一个项目完成时,再去选择新的高价值项目参与
最后每个项目都能按时交付,每个团队对他评价都会很不错

没有“完成”意识的人,有时候很努力,评价却不高,贪多嚼不烂
有“完成”意识的人,同时参加的项目并不多,但善于选择有价值的项目,不断去完成,反而可以在多个项目中,反复横跳,获取更高收益

当然了,我们说的完成,是要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

快速成长的必备软技能07:多维能力

快速成长的必备软技能07————多维

如果问一位开发人员,你5年后、10年后想做什么呢?
我听到最多的答案:架构师、资深开发

嗯,这是个不错的想法。
但大家有没有想过,100位开发,最终能产生多少专职架构师呢?
又有没有想过,在国内,有多少开发人员,可以一直靠写代码吃饭到50甚至60呢?
乐观一些,百不存一

确实很残酷,很少有技术人员,能单纯靠写代码,可以获得一个长期的好的发展,至少当前国内很难

那大家是如何做的呢?
答案是:多维度发展

以开发人员为例,可以走“编程+X”的路线
编程+业务
编程+管理
编程+产品
编程+测试
编程+安全
编程+运维
编程+项管
编程+XXX
当这些能力组合起来,就会发现,可以步入一个或多个新的领域

如果再扩展维度呢
编程+业务+管理
编程+业务+产品
编程+安全+测试
又会组合出很多新的领域

这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计划的增加新的维度,加强优势维度,一个人未来的职业路线就越来越宽了

快速成长的必备软技能06:算算投产

快速成长的必备软技能06————算账

在职场上,很多时候,大家都在算账,但名称各异:有时叫个人成长、有时叫团队贡献、有时叫项目投产、有时叫产品毛利

很多人都有日常记账的习惯,甚至会记录到每顿饭花了多少钱。

但很多人并不会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记账,当然这个记账指的并非是你今年赚了多少钱。

我有一个习惯,就是每个季度,都会算一次账:
1、我成长了吗?哪些地方进步了,哪些地方要改进
2、我为公司和团队创造了什么价值,有没有把成本赚回来
3、我管理的部门和团队,创造了什么价值,有没有把成本赚回来
4、我所在的BU,有没有赚钱
5、我所在的公司/集团,有没有赚钱
6、那为了增加自己、团队、项目、部门、BU、公司的收益,下一个季度要如何调整呢

有空算算帐,会帮你做很多决策

从学校进入职场,有一个明显的变化。
学校中有考试,可以用量化的方法,让大家定期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搞清楚自己的不足
但进入职场之后,其实并没有此类的方法,我们应该通过算账,定期检视一下自己的情况,适时的做出调整

快速成长的必备软技能05:换位思考

快速成长的必备软技能05————换位

我们经常听说,换位思考是一种必要的能力,这件事情说难很难,说容易也很容易。

说这个难,是因为大家一开始尝试换位的时候,经常会变成“如果我是XX,在这个情况下,会做什么”,类似情况包括:
假设我是张三,站在我的立场,知道我的想法,我会怎么想
假设我是张三,站在张三的立场,知道我的想法,我会怎么想
假设我是张三,站在张三的立场,知道我的想法,张三会怎么想

当初步学会这个技能之后,一般能做到
假设我是张三,站在张三的立场,知道我的部分想法(张三知道以及能明确推断出的想法),张三会怎么想

为何要如此呢?
因为不同的人,在相同的事件背景下,面临相同的选项,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还有很多时候
不同的人,在相同的事件背景下,面临的选项都是不同的

在换位之后,就可以开始找出大家之间合作的关键点,做好冲突预案,把控事件走向,取得想要的结果

快速成长的必备软技能04:情报获取

快速成长的必备软技能04————兼听

兼听和我们之前说到的“偷师”有些类似,但兼听重在获取信息:
1、政策信息
2、行业信息
3、公司信息
4、部门信息
等等等等

另一方面,兼听要求大家具备整合这些能力的信息
把信息按要求汇总=》对信息分类整理=》得到对自己有用的答案

其实大家可以考虑这样一个场景:
场景一:大学报志愿
大多数的高中生报志愿的时候,是不知道一个专业要做什么的
但有少部分的高中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却很清楚,甚至提前学习了部分专业课

场景二:留学
有些同学一直到大四,都不知道留学意味着什么,不知道什么流程,不知道该去哪里,不知道如何申请学校
而有些同学,对这些事情十分清楚,可以知道留学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很清楚自己要选哪个学校

场景三:工作
有些同学,研究生毕业,都不知道自己专业,有哪些顶级公司,一脸茫然
有些同学,大一大二,就已经通过师哥师姐,到业内顶级公司实习,毕业时去向明确

嗯,长此以往,谁更能把握机会,两类人之间,会有差距吗?

快速成长的必备软技能03:情景预演

快速成长的必备软技能03————预演

说完复盘,就要说到另外一个技能,预演

复盘是在一个事情完成后,总结提升

预演则想法,是预计某个事情在未来发生,要在心理上、知识上、逻辑上做好应对

很多成功人士,都有预演的习惯

对于普通人,也是如此。尤其是重大事项,会思前想后,考虑各种可能。

但职业人士会有不同,他们会把预演训练成一种习惯。

对任何事情,都会不由的把几种可能都思考一下,然后想想如何应对

于是,我们在职场上,总会遇到这样的人:
任何问题,都能快速应对,就像他都提前考虑过一样

并不是这些人智商比别人高多少,而是他们把很多情况,都提前考虑过了,遇到时自然会有应对

这个技能,在一开始的时候,会很艰难,就像准备一场激烈的辩论赛

但养成习惯后,就会成为一种被动技能,不会有什么明显消耗

快速成长的必备软技能02:好好复盘

快速成长的必备软技能02————复盘

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有一个特别重要,但又特别不被重视的技能:复盘

其实大家上中小学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又一个错题本,时不时拿出来看看,这就是最简单的复盘

但工作之后,很多人反而不喜欢总结和复盘,让同样的错误发生了一次又一次,付出了各种各样的代价

其实复盘只是一种习惯,养成这个习惯后,并不需要付出太多额外精力

我有一位朋友,他就习惯于每天晚上洗澡时,把一天经历的事情快速过一遍,总结经验教训,最后个人提升很快

对个人来说复盘很重要,对组织来说更是如此

一个项目,无论好坏,最好都能定期复盘一下,好的经验可以推广,坏的教训需要防止再次发生。

这样把一个项目的经验,变成整个组织的经验,组织也就成长起来了。

快速成长的必备软技能01:职场偷师

快速成长的必备软技能01————偷师
【最近偶然翻到了多年前做的一些笔记,稍微整理一下,做个小专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职场中,我们经常能观察到一个奇怪的现象。
两位岗位相同、职级相同、绩效差不多、在公司年资相同的同事,入职一段时间后,会走向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是,除了自己做的事情,什么都不清楚,我们叫他“常专注”
一个极端是,除了自己做的事情,同组人做什么都很清楚,部门工作重点也很明白,甚至其他部门在推进什么也有了解,我们叫他“包打听”
其他人,多在这两个极端中间,而技术背景出身的人,多数都更像“常专注”

这两类人,都很努力的话,在自己岗位职责内,绩效会差不多。
但如果让他们去负责新的项目、调整去新的领域、去做一件没做个的事情,两个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会千差万别。

每当遇到“常专注”这类人,安排一些新工作,他往往两眼一黑,这个我找谁,流程是啥,咋开始,我没做过不会啊。
总会记起一个故事:
钱师傅是远近闻名的大厨,小张和小王去拜师学艺。
由于是新学徒,在后厨,两人做的都是洗菜、切菜、打扫卫生等体力活。
一年后的某天,特别忙。钱师傅让年纪稍长的小张做几个菜,给酒楼的伙计们做晚饭。

小张一脸懵逼,我只是洗菜切菜,如何做菜师傅您没教过啊。
钱师傅说,这一年,你没注意看各位大厨是如何做菜的吗?你这学艺,成了做苦工,白白荒废了一年时间

小王不同,做完了日常的工作,就去观察别人怎么做菜,甚至还偷偷练过。
钱师傅于是让小王给大家做晚饭。
小王上手,就做了一桌菜,师傅让大家来点评,各位大厨也给出了中肯的建议。
最终结局,比较俗套啦,小王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传承了钱师傅的衣钵。继承了酒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