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AI是否会替代人类

近期在读一个LangChain的系列文章,文章的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AIGC来了,人类画师还有价值吗?”

这是一个好问题,在现阶段,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AI绘画提供了一种通用能力,而且很多时候效果很不错,有商用价值,但并非无所不能。说白了就是一种新工具而已,我们该用积极心态看待问题。

就像本文指出的,对人来说效果并非一切。人是有情感的,不仅现在的AI生成物无法替代,很多客观指标更好的物品都无法替代。自己钓的鱼和市场买的是不一样的,自己阳台种的菜和农场种的是不一样的,父母做的菜和餐厅里的是不一样的,儿女给我们画的画和别人的画是不一样的,哪怕替代品指标更好,也无法完成情感需求的替代。

但更进一步,人从一开始不应该和AI比。人很早就学会了不要和机器去比,机器比人力气大,比人跑的快,比人跳得高,但人类为何还要不断挑战自我呢?一旦我们把人工智能,随便换个名字,类人脑型计算阵列设施,问题就简化了。影像医生为何要和AI去比谁能先找到微小肺结节?画师为何要和AI比谁画图更快?网球裁判为何要和AI比谁能更准确的判断球是否出界?用好这些工具就好了啊。

从人类历史的经验看,机器替代人工的过程,在近现代史上出现了太多次,但实质上都是,熟练用工具的人大幅提升效率,最终替代了无法熟练使用工具的非顶尖人才。互联网时代也是一样的,互联网媒体兴起时,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压力,但现在自媒体市场兴起,又给多少非科班同学创造了机会。AI短期内一定会抢占一些人类的工作岗位,熟练使用AI辅助编程的人,会挤压掉很多重复编码的工作机会。

但同样的,非科班同学将会拥有编程能力,未来一定会创造更大的市场。未来我们每个人都能有足够好的编程,绘画,作曲,剪辑,写作能力,都有便捷高效的获取并使用近乎无限知识的能力。专业知识普及化,会缓解人类教育周期过长的问题,会带来生产力质的变化。希望这种生产力的飞跃,能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碳基生物和硅基生物

在ChatGPT大力出奇迹之后,大模型已经从“萌宠时代”,正式迈入了蹒跚学步的“婴儿时代”。
这个婴儿虽然短期记性不算好,但学习能力和长期记忆能力却无与伦比,潜力无限。

现在大家又通过langchain、plugin等方式,帮助这个婴儿学习使用工具。
当大模型可以理解工具,使用工具,甚至制造工具、创造工具时,硅基生物时代也就开始降临了。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以下几个阶段:
1、硅基生物智力和能力有限的阶段
碳基生物需要学会如何运用硅基生物,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

2、两种可能
2.1、硅基生物智力无限和能力有限的阶段
碳基生物变成了硅基生物的执行者,相互依赖,容易形成共同体,更容易走向共存的结局

2.2、硅基生物智力有限和能力无限的阶段
碳基生物需要学会如何控制硅基生物的能力,熊孩子教育不好,容易走向一起灭亡的结局

3、硅基生物智力和能力无限的阶段
硅基生物最好能学会如何和碳基生物共存,希望碳基生物不要仅仅是一段引导代码,善待引导代码

《硅谷来信》摘录

最近听完了吴军博士的《硅谷来信》,收获不少,将部分内容摘录于此:

1、专业人员要适当了解大局,管理者要注重细节

2、引擎和刹车
引擎应该是自下而上的,公司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高层要想办法调动基层的动力,而不是在后面催促大家前进。高层要做的事情是,在适时的时候刹车。

3、五级工程师划分
第五级:能独立解决问题,完成工程工作;
第四级:能指导和带领其他人一同完成更有影响力的工作;
第三级:能独立设计和实现产品,并且在市场上获得成功;
第二级:能设计和实现别人不能做出的产品,也就是说他的作用很难取代;
第一级:开创一个产业。

4、努力和天分的关系
从0到50靠经验;
从50到90靠努力;
从90到100靠天份。

5、确认公司价值观和企业文化
技术和产品稳定性,工程师文化,谷歌
用户体验,产品经理文化,腾讯,苹果,Facebook
销售业绩,结果导向,销售文化,阿里与亚马逊

6、不同人员用不同管理方式
能力低,积极性高,新人居多,给予培训带教和指导,引导和培养
能力低,积极性低,PIP计划
能力高,积极性高,给予新的挑战,防止倦怠,给予机会,给予培训
能力高,积极性低,调整岗位,给予许诺,调整态度

新员工,bootcamp计划,新兵训练营
待提升员工,pip(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计划,能力提升计划
A、加强实践管理,严格考勤
B、制定周计划,并严格执行
C、一对一专业指导
D、给予介绍自己工作的机会

7、招合适的人
主要看:人品、能力、主动性
一个原则:录用的人,高于目前平均水平

8、工作时阻碍进步的常见问题
A、工作和职业要分清
B、不做工作的主人
C、被语言暴力激怒
D、疏于沟通

提高员工积极性的七个关键



提高员工积极性的七个关键
By 稻盛和夫

归纳一下,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关键:
首先要把员工当作经营伙伴迎入公司;
要让员工从内心爱戴你、迷恋你;
要阐述工作的意义;
要树立高目标;
要确立具备大义名分的企业使命;
要不断讲述哲学;
以及经营者要提升自己的心性。

书中的另一种表述:
把员工当作经营伙伴,要去依靠他们
让员工爱戴你、迷恋你,要有领导气质
阐述工作的意义,让大家认可自己的工作
揭示高目标,让工作有挑战性
明确企业的使命,所有岗位都要揭示大义名分,让大家理解工作的意义
不断讲述哲学,让大家有凝聚力
提升自己的心性,企业才能进步

模拟京瓷的使命,我们公司的使命是:追求全体员工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幸福,为世界卫生事业进步发展做出贡献。

为什么需要使IT工作可视化并控制半成品



为什么需要使IT工作可视化并控制半成品
摘自《凤凰项目》

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也是唯一的)一张图表显示,等待时间是工作中心中某个资源忙碌程度的函数。埃瑞克用这张图表来说明为什么布伦特的30分钟的简单变更要耗费几个星期才能完成。原因显然是,作为所有工作的瓶颈,布伦特的使用率一直是100%甚至超过100%,因此,我们每次交给他的工作都只能在队列里枯等,如果不进行加速或升级处置,就永远不会完成。

资源获取时间

图表显示:横坐标轴上是工作中心中给定资源的忙碌百分比,纵坐标轴上是大致的等待时间(更确切地说是队列长度)。曲线的形状表明,当资源使用率超过80%时,等待时间就会直线上升。

本书中,比尔及其团队意识到,他们对项目管理办公室承诺的交付期会带来怎样的灾难性后果。


我告诉他们,埃瑞克在MRP-8对我说过,等待时间取决于资源使用率。“等待时间是‘忙碌时间百分比’除以‘空闲时间百分比’。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资源的忙碌时间是50%,那么它的空闲时间也是50%。等待时间就是50%除以50%,也就是一个时间单位。就说是一个小时吧。所以平均来说,一个任务在处理前的排队等待时间为一个小时。”

“另一方面,如果一个资源90%的时间是忙碌的,等待时间就是‘90%除以10%’,也就是9个小时。换言之,我们的任务排队等待的时间,将是资源有50%空闲时的9倍。”

我得出结论:“因此,对这个凤凰任务来说,假设我们有7个交接步骤,而且每一个资源都有90%的时间是忙碌的,那么任务排队等待的总时间就是9小时乘以7个步骤……”

“什么?只是排队等待的时间就要63个小时?”韦斯充满疑惑地说,“这不可能!”

帕蒂似笑非笑地说:“哦,当然了。因为输入字符只需要30秒,对不对?”

比尔及其团队意识到,他们那个30分钟的简单任务实际上需要7个交接步骤(也就是服务器团队、网络维护团队、数据库团队、虚拟化团队,当然还有布伦特、布伦特、布伦特)。假设所有工作中心都有90%的时间是忙碌的,那么这张图表告诉我们,在每一个工作中心的平均等待时间是9个小时。由于工作必须经过7个工作中心,总共等待时间就是7倍:63个小时。

也就是说,总的“有效时间”(有时候也称为“加工时间”)只有总交付周期的0.16%(30分钟除以63小时)。那就意味着,在总交付周期99.8%的时间里,工作只不过在排着队等待被执行(例如,在报修系统里等和在电子邮件里等)。

我的合著者乔治·斯帕福德和我同在华盛顿州立大学参加詹姆斯·霍尔特博士(在延伸阅读部分有更详细的介绍)的EM526约束管理课程时,我们首次见到了这张图,它如此出色地显示出,高资源使用率所导致的长时间排队的破坏性本质。

遗憾的是,我不知道这幅图的确切来历。有人和我一样相信,这幅图是立特尔法则的简化版本。根据这个法则,我们假定的是只有一个工作中心、均匀的工作队列(例如,所有任务需要的完成时间都相同)、工作之间没有延迟等。

在这幅图中,我相信“等待时间”其实代表着“队列长度”。也就是说,由于它不是所用时间,因此没有时间单位(也就是说,既不是分钟,也不是小时、天)。关于此书派生出来的最棒的讨论(及其合理性/不合理性)都可以在Linkedin网站上本书的页面看到。这些讨论尽管有时略显尖刻,但确实充满智慧。

我的看法是,科学的目标是用最少的原理来解释最多的现象,并揭示惊人的内涵。我认为这张图很能说明问题。它有效阐释了过度压榨IT工作者的灾难性后果,以及在IT运维部门使用传统项目管理方式的错误。

四种工作类型



四种工作类型
摘自《凤凰项目》

由于布置工作的途径比以往更多(例如电子邮件、电话、关于业务应用程序的中途会谈、短信、报修系统、会议等),我们希望直观地看到现有任务。

埃瑞克告诉比尔,IT从事着四种类型的工作。

业务项目

这是多数开发项目所包含的业务举措,通常隶属于项目管理办公室。项目管理办公室跟踪管理公司内的所有正式项目。

IT内部项目

包括可能由业务项目衍生出的基础架构或IT运维项目,以及内部生成的改进项目(例如创建新环境和部署自动化)。这些项目经常并非集中跟踪,而是属于预算所有者(例如数据库经理、存储管理经理和分布式系统经理)。

当IT运维成为瓶颈时,这会导致问题,因为不能轻易查明已经在内部项目中投放了多少生产能力。

变更

经常由上述两种类型的工作引起,往往在报修系统中被跟踪(例如IT运维补救、JIRA或者用于开发的敏捷计划工具)。事实上,在价值流的两个不同部分中存在两个工作跟踪系统,这会引起问题,尤其是在交接工作的时候。

偶然情况下,在一些兼具功能开发和服务交付职责的专门团队中,所有工作都处在同一个系统之中。这样做有一些好处,因为操作层面的故障会和功能缺陷以及新的特性功能一起,在存量工作和现行工作过程中显现。

计划外工作或救火工作

包括操作事故和操作问题,通常由上述三种类型的工作导致,而且往往以牺牲其他计划内工作为代价。

对三步工作法的解释



对三步工作法的解释
摘自《凤凰项目》

在本书中,我们阐述了这一基础原理,即所有开发运维模式都来自“三步工作法”,它旨在阐明指导开发运维的流程与实践的价值观与理念。

第一工作法是关于从开发到IT运维再到客户的整个自左向右的工作流。为了使流量最大化,我们需要小的批量规模和工作间隔,绝不让缺陷流向下游工作中心,并且不断为了整体目标(相对于开发功能完成率、测试发现/修复比率或运维有效性指标等局部目标)进行优化。必要的做法包括持续构建、集成以及部署,按需创建环境,严控半成品,以及构建起能够顺利变更的安全系统和组织。

第二工作法是关于价值流各阶段自右向左的快速持续反馈流,放大其效益以确保防止问题再次发生,或者更快地发现和修复问题。这样,我们就能在所需之处获取或嵌入知识,从源头上保证质量。必要的做法包括:在部署管道中的构建和测试失败时“停止生产线”;日复一日地持续改进日常工作;创建快速的自动化测试套装软件,以确保代码总是处于可部署的状态;在开发和IT运维之间建立共同的目标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机制;建立普遍的产品遥测技术,让每个人都能知道,代码和环境是否在按照设定的运行,以及是否达到了客户的目标。

第三工作法是关于创造公司文化,该文化可带动两种风气的形成:不断尝试,这需要承担风险并从成功和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理解重复和练习是熟练掌握的前提。尝试和承担风险让我们能够不懈地改进工作系统,这经常要求我们去做一些与几十年来的做法大不相同的事。一旦出了问题,不断重复的日常操练赋予我们的技能和经验,令我们可以撤回至安全区域并恢复正常运作。必要的做法包括营造一种勇于创新、敢于冒险(相对于畏惧或盲目服从命令)以及高信任度(相对于低信任度和命令控制)的文化,把至少20%的开发和IT运维周期划拨给非功能性需求,并且不断鼓励进行改进。

张小龙讲微信

演讲背景:
在广州举行的微信公开课PRO版活动上,腾讯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于上午意外现身。

在微信公开课PRO版正式开幕的前夜,一则有关微信公开课策划的谣言在朋友圈意外传播开来,给微信团队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张小龙在演讲开始提到了这起意外时间,他透露昨晚有几百万人因为这一谣言解绑了银行卡,这更加说明“微信作为一个平台,有很多规则、很多平台的接口或者系统方面严格的重要性,因为有一点小小的疏漏可能就会在这个平台里面被放大很多很多次,并且这个量级是很可怕的。”

作为微信的掌门人,张小龙从微信功能的加减法、用户体验、保护原创几个方面,对外分享了有关微信的几大思考。

演讲正文:
大家早上好!我是微信的张小龙!

从昨晚的传播事件说起,为什么微信在很多的规则、平台接口或者系统方面很严格?

可能会有一些朋友觉得比较突然,我也是比较突然进来参加这样一个会议,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碰面。平时我很少参加会议,可能很多人都搞不懂,其实我们同事都知道,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在一个移动互联网非常发达的时代,参加会议是挺浪费时间的。所以一般我也跟我们同事说尽可能的少去参加一些会议,但我不是说大家来参加这个会议浪费时间,我觉得这个时间还是挺宝贵的。

其实会议本身不会浪费时间,但对于微信来说,我们会同时面对几亿用户,我们会觉得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聚焦在用户身上。以微信的体量来说,我们直接面对的可能是上亿用户的一些事情的发生,比如说一些传播。

我们刚刚经历了一次特别大的传播事件。昨天晚上,可能在座的很多人都在朋友圈里晒出了自己的第一个好友,发了多少红包这样一个数据,这个数据其实在昨天晚上把我们给忙坏了,我们说它是一次蝴蝶效应,一个非常典型的传播事件。可能大家没有想到,只是晒一下朋友圈这样一个“微信公开课”活动,却导致了一连串事情的发生。

我们昨晚看到这样一个活动页面被人在朋友圈里晒出来,这个活动其实它的意图只是说在活动现场大家来签一下到,现场的人可以访问这样一个数据,去晒到朋友圈。昨天这个链接就被泄漏了,被更多的人去点,然后就去传,这样就带来了第一个问题:这个链接访问太高,几乎是挂掉了。几乎挂掉以后就会带来第二个问题:就有人开始造谣了,打开这个链接就会把你支付宝的钱给偷了。很多人就信了,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再点进去发现打不开了。这个时候又发生了再后面的一件事情:甚至有人开始解绑自己的银行卡。

那是不是真的被盗了?然后我们内部就很着急,就来处理这样一个事情。以前我们都知道有一个效应叫“蝴蝶效应”,说一只蝴蝶在一个地方煽动翅膀,可能在纽约引起一场风暴。以前我们觉得很难在身边发生的一个事情,昨天晚上大概短短一两个小时它就真的发生了,并且出乎我们做这个活动同事的预料。所以刚刚我们跟公关部门的同事在讨论说,他们是不是开完这个会就解散了,我说,不用那么快。因为蝴蝶效应本身来说是很难遇到的,但是在微信这样一个平台上面,它真的是瞬间就会发生。

我用这个作为开头,其实是想跟大家说明一个事情,微信作为一个平台,为什么我们在很多的规则,很多的平台接口或者系统方面会很严格,是因为其实有一点小小的疏漏可能就会在这个平台里面被放大很多很多次,这个量级是很可怕的。

后来我们会有很多同事介绍微信平台各个方面的事情,我今天过来其实有一个想法是觉得,包括在座的各位都是有非常多的疑问,这些疑问其实我们很难一一去解答,而且我们的平台规则也在不断的演化。很多人会说,为什么你们的平台会变来变去?你们的规则为什么总是不清晰?为什么不能明确一点给我们写出来?很抱歉,我们确实给不出一个特别明确的东西,因为我们自己也是在变化,我特别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的是,我们最底层的一个思考,就是我们对待我们的产品和平台,我们的自己价值观是什么样的?

我们知道做一个事情有很多很多方法去做到,做一个产品也是这样子,但是大家会做出不同的结果,除了大家用的方法不一样以外,其实有一个最底层的东西,就是你看待这个事情,你看待你产品的价值观来决定的,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了你会做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出来。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微信对于产品和我们的平台的价值观,如果大家能理解我们的价值观,那我相信你在做微信相关事情的时候,你会知道你做的事情会不会被我们拦截或者是我们鼓励的。

四个方面的价值观
在这块,我想分享四个方面的价值观:

第一点,我说出来,在座可能腾讯的同事都首先熟悉这句话,这是腾讯公司里面一直在强调的价值观,就是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用户价值是第一位的,这句话看起来像老生常谈或者很普通,但是我要说的是,其实这句话让一个好的产品和一个坏的产品拉开了差距,大家都明白用户很重要,但真正把用户价值第一做到产品里面去的不多,大部分只是把这个作为一句口头禅在说,但是在微信和微信的平台里面,我们把这个作为第一要事,作为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很多人是没有真正明白这一句话的,比如说给大家一个机会,说微信这里有一些特别的接口或者特别的权限给各位,都一定会很开心。

很多公司内部或者外部找我们合作,为了合作大部分都是一个交换说我有什么资源,你有什么资源,我们来交换一下,这就是合作,但是所有的合作里面都会把用户价值放在最末端,因为你首先考虑的是一个资源的交换,所以我们不会跟任何的,包括外部的、内部的去做这种资源的交换取代用户价值的情况,当我们面对一个合作的时候,我们首先会考虑的是这样一个合作对于用户是不是有价值的,是不是用户所需要的,如果我们这样作为一个最基础的考量点,我们自然就会有很多的合作,很多的决策,做出一些判断,我们就会直接打掉很多没有必要的行为,对微信和微信平台来说,我们现在更多的挑战不是在于说我们再多做多少事情,而是我们能够挡掉多少事情。

从平台的角度来说,我们更希望的是我们平台会提供无限种可能性给第三方去开发,而不是说我们一单一单的去谈很多的合作回来,甚至这个合作对用户是毫无价值的。各位用微信的应该会体现这一点,会感受到其实微信一直在很小心翼翼保护你用微信的体验,你不会在微信里面看到突然有一个什么样的群发过来,突然有一些系统上的消息过来,你觉得这是很习以为常的,但是从我们看过来,其实是需要做很多事情才能让微信里面的内容非常干净,从一个业务推广的角度来说,我们公司内部也会有非常多的业务,在微信里面群发一条就可以帮助什么,但是微信里面不会有这样的结果。

对外部来说,其实我们更希望的是平台有一些公平、公正的一些规则来对待用户,所以基本上大家都会看到,微信这里会提供出一些特权出来,例如说很多朋友会跟我们说,我能不能让自己的好友数超过5000人,我说这个没有可能,因为系统里面就没有超过5000人的号,我的观点是白名单是一个系统的瑕疵。

有一些朋友也会跟我们提需求说,能不能给我们开一个白名单,把微信红包的金额提高一下,因为我是一个土豪,我想给别人发800块的红包,开一个白名单对我们来说是举手之劳,对我们的客人来说会觉得这是与众不同的权限,可以炫耀一把,我们确实开过这样的白名单,但是前不久我们把它关闭了,因为我们发现如果开一个白名单出去,我们只会在用户里面造成一种攀比,造成一种不均衡,而这样的现象不是我们倡导的微信文化。

系统要做这个事情只有两个方法:一是没有特权的白名单;二是如果这个需求普遍,就是有很多人有很强的需求,那么系统应该有一个规则来释放这个需求,而不是通过找关系或者是白名单这样的方式来满足少数人的需求,这不在我们产品鼓励的方向中。
这是关于用户的价值,这里可以举很多例子,又比如说很多的公众号可能把拉粉作为他最大的一个诉求,但你会看到其实微信里面几乎没有地方可以提供你可以很轻易的获取粉丝。这里要考虑一点,你吸引到了非常多的粉丝,这些粉丝真的是愿意被你吸引才过来的,这个区分很重要,如果是被你用各种手段牵过来的粉丝,这是没有意义的,也违背了我们以用户第一为价值观点的考量。假设一个公众号有1000万粉丝,可是这是在用户不太知情的情况底下获得的,可能很危险。

为什么很危险?举一个例子,我们有一些号有很多粉丝,他不敢发消息,因为他一发消息就掉粉。大家可以再想象一下,假设用户对这样的号不喜欢,不断骚扰他的意见越来越大。微信里可能会出一个功能,其实对用户说以下这个号3个月没有访问了,是不是可以退订了,那就可以退订了,这样的话对更大的号反而是一个更大的损失,但是从用户层面,这是真正的用户价值。所以在微信里面我们一直说绝不允许骚扰用户,绝不允许把用户不需要的东西推给用户。

这是我今天分享的第一点,如果大家在做微信相关的项目,你会有很多的选择时,不妨也从这个角度来思考一下它是不是符合微信价值的价值观。

关于用户价值,我有一天分享过亚马逊CEO的一个文章,他的文章标题叫做《善良比聪明更重要》。我相信在座的人都是很聪明的人,因为大家会想到很多很多的方法去欺骗用户,欺骗用户是最容易做的事情,因为只需要聪明就可以了,这是不对的,因为欺骗用户虽然很容易获得流量,可以获得用户的点击,但是最终会把用户给赶跑了。所以这篇文章写的非常好,善良比聪明更重要,怎么样对用户是好的——这个会聪明会更重要一些。

我今天想分享的第二点,关于微信平台的价值观是让创造发挥价值。

什么是让创造发挥价值?围绕公众平台来说的话,公众平台从它的诞生到现在,大家一直觉得这是一个开放平台,我们利用这个平台可以获得粉丝,可以做营销,可以做推广,但是可能很少会想什么是公众平台的价值观。

公众平台到底想要变成什么?公众平台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公众平台的目标是要让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发挥出它的价值。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在非互联网的时代,有价值的人或者是一个团队,即使做了一个很有价值的事情,也很难去触达用户。

但是这样的情况不应该出现在目前这个时代。所以大家有一个很强的愿望,既然有非常多的用户,我们就应该提供一个平台,让所有有才能的人都能利用这个平台去触达他的用户。这个有才能的人不是说只是互联网行业的人,而应该是各行各业的人,所以我们经常用一个比方来说:要让一个盲人在一个楼里给人按摩,他也能获得一个稳定的客户群,这是信息不发达的时候,对于地域,对于传统一些物理条件限制的突破所带来的好处。

所以从公众平台秉持的目标来说,我们是希望让这个平台里面涌现出更多的有创造力的事情出来,而不是说这个平台就是一个做流量的地方、大家可以在这个地方导流量,不是这样子的。这里我们是希望所有围绕微信开发的第三方都能想一个问题,你到底是想要用这个平台来做什么,是想要给你的用户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服务,还是只是想利用它做一个流量的导流?如果只是做一个流量的导流,那不是平台所愿意看到的。不管平台的规则怎么样变化,只有有创造性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才是微信所倡导的,不管平台有什么变化,大家都不用担心我做的事情会不会被平台封杀。

我们去年花了很多时间去扶持原创。原创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在过去一段时间,从BBS到博客时代,很多文章写的特别好的人在互联网上其实是很难得到价值回报,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市场环境就会恶劣,劣币驱逐良币。所以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把原创作为一个非常认真的事情去做,关于版权的保护、内容的保护,使得在过去一年里面原创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现在一个好的作者,他的一篇文章写出来可能会吸引上万的一个赞赏的回报,当然这只是非常小的一个回报。

我们认为原创的文章更符合我们需要的价值,也更符合用户的价值,所以,为了扶持原创,对于原创文章里面的广告条,对广告分成也特别优惠,因为原创的流量不会特别大。平台里面我们发现这样一点,流量大的未必是好的,比如像昨天那种谣言传播的流量就非常大,所以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未必能获得巨大的流量,所以从平台角度我们会去扶持它。

所以关于要创造几项价值,刚才说到我们原创号这里,可能在座还会有很多的人会说,我不是写文章的,我可能写不出好的文章,我其实只是想提供服务,后面我会讲到会有一个新的东西,在后面再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三个,我想跟大家分享微信的一个基本价值观,我们认为一个好的产品是一个用完即走的,就是用完了我就走了,可能大家不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词。一个好的产品不是黏住用户,而是尽量让这个用户离开你的产品,大家同意吗?说同意的都是没有认真思考的,因为我相信每个人做的工作都是围绕一点,怎么样黏住用户,怎么样让用户尽可能待在我的产品里头,不要离开产品。

事实上我们认为任何产品都只是一个工具,对工具来说,好的工具就是应该最高效率的完成用户的目的,然后尽快的离开。如果一个用户要沉浸在里面,离不开,就像你买一辆汽车,你开完了,你到了目的地,你说汽车里面的空调特别好,所以要待在里面,那不是它应该做的事情。所以业界很羡慕微信是用户的时间杀手,但是我们要考虑的则是怎么样更高效率帮助用户完成任务,而不是让用户在微信里面永远都有处理不完的事情,所以大家会看到微信的朋友圈会限制很严,各种营销在朋友圈里面我们都会很严格的对待。

我们刚开始看朋友圈里面都是一些朋友的动态,可是慢慢发现朋友圈里面有很多心灵鸡汤,被各种各样地诱导上来发了一些内容,如果这样的信息多了其实最终的结果未必好,最终的结果可能是用户觉得朋友圈里面的信息太水了、太杂了,慢慢他再看朋友圈的意愿越来越低,这会变得非常可怕。因为朋友圈的进入次数特别多,平均一个用户每天大概有30、40次进入朋友圈,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我们希望每次进来用户都不是很快的刷屏,而是看到的都是他愿意看到的内容。

对于微信里面其他的功能其实也是如此。我们希望用户在用微信的时候,最高效率把必须要做的在微信里面做完,把时间留出来去做很多别的事情。在座的各位,基于微信来做一些项目的时候不妨也多从这个角度思考一下,你做的事情是在帮助用户节约他的时间,提高他的效率,还是说只是想让他在这里不断地消磨时间。如果你想要让他消磨时间,你可以写一篇文章再写一篇文章,用户永远都出不去,但是用户可能下一次就不敢再进来了。

在这一方面做的好的例子,我觉得是谷歌(微博),谷歌在很多年前就提出来让用户搜完就走。在这点上,我们会希望微信里面的信息尽可能的少,少到只能满足你最基本的需求,这样你就明白微信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些规则。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是很早期的微信用户就会发现,微信其实一直不鼓励你加太多好友,所有的加好友都要经过你的验证通过才会加进来,其实如果微信作为一个产品要让好友变得很多的话很简单,只要把QQ好友、手机通讯录导进来默认变成你的好友就好了。但是我们一直非常谨慎,一直希望用户的好友不要太多,所以每次加好友都提示用户是不是确定要添加他,从来没有说批量导入过,我们业界经常说少即是多,但其实这也会变成一句口头禅,因为没有人真正明白,更少的信息意味着用户可以更高效的处理,意味着他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意味着这个产品的未来会变得更大。

大家也会看到,我们对于下发消息也非常严格,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一天只能发一次,为什么不是一天两次,每次还要限定那么几条。从微信的产品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基本的体验性的东西,但是在外界看过来,这是难以理解的,包括特别多的媒体人会说,一天一次真的是不太够,我们就希望发更多的内容给用户。那是因为更多的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说我发的越多越好,但是从来没有想过发得多是不是意味着用户更愿意看。所以大家也会看到,为什么我们会对一些诱导分享有拦截,因为所谓诱导分享就是你分享出去了、你获得了好处,但你的朋友并没有获得好处,你的朋友要忍受你发来的一个东西,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原则。

第四个想要跟大家分享的观点是,我们应该尽可能让商业化存在于无形之中。
为什么要让商业化于无形?我们发现很多人比我们更着急微信的商业化,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我们确实认为一个好的产品它的商业化和用户的价值、用户的体验并不矛盾。好的商业化应该是不骚扰用户,并且是只触达他需要触达的那一部分用户。可能有一些人不玩游戏,但是并不妨碍另一部分人去玩游戏,玩游戏从系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商业化的过程。同样大家也会看到微信朋友圈的广告,我们也很高兴的看到朋友圈广告经过了一年的时间,很多的用户还在期待能看到一个朋友圈广告,因为平常他很少看得到,当用户有这样的心理,我们会觉得这个事情是对的,因为用户不反感它,甚至有时候会比较期待。
我昨天还看到一个视频广告,觉得挺好的,但是当时我在底下评论了一句,有点开玩笑说“货不对版”,因为朋友圈广告的内容和真正的尝试有点不太接得上,但这是一个广告创意的事情。所以从微信来说,我们希望微信能做很好的商业化,但是它不是基于骚扰的、基于流量变现的商业化。所以你现在看不到的启动页弹一个广告出来,因为我们觉得这是一个比较低级的商业化的手段。

而关于这一点,待会会有一个卡券系统的一个广告。在去年的时候,我们发了很多很多的优惠券下去,然后我们发现优惠券实际被使用率非常低,可能有超过90%都废掉了、没有被使用出来,这和现实里面其实是一样的。现实里面可能我们也会拿到很多优惠券,但是大部分都不会去用它,我们会认为这不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

可能有极少数的用户已经在微信里面用到了我们现在一种新的优惠券,这种优惠券来自于一个小故事,有一个朋友去丽江玩,他住了一个客栈,然后客栈的老板就跟他说,如果你介绍一个朋友再来住这个客栈,你的朋友会获得一个优惠,并且你自己也会获得一个小红包,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基于社交关系来做的一个传递的工作,它特别生动,特别有说服力。

这个故事让我们很有启发,我们会尝试一种基于社交关系的优惠券,我们看之前很多做优惠券的都很难做出来,当一个优惠券本身太容易获得就没有价值了,因为你随时可以拿到。但是对微信来说,这个优惠券是一种基于朋友背书的优惠券,也就是说只有你的朋友去那里消费才能拿到那个券,他分享出来,你可以使用,这和刚才那个故事是完全对应的。我们把这样一个新的系统上线以后,发现核销率迅速就上去了,而商家也很高兴,因为这个真正帮他带来了新的用户。朋友也很高兴,因为他的优惠券没有被浪费掉,这是一个对几方都共赢的一个事情。

这里的重点其实是,它也是一个商业化的产品,但是它在对用户非常有价值的基础上来做,不是作为一个广告塞到这里的,是你的好友获得一个券分享给你的,这是很不一样的。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正在构思的一些东西。刚刚公众平台说到原创,其实很多人会觉得有一点郁闷,因为公众平台现在看起来确实更像是一个媒体化的平台,是对于自媒体、一些写作的或者一些传播内容的人特别有效。但是我们的公众平台,我们出发点不是仅仅针对媒体的,我自己也是很多年的程序员,我们觉得2016年我们应该做一些事情,面向开发的团体。

这个需求来自于哪里呢?我们自己也观察到发现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它做的第一个产品就是基于微信的公众号来做的,而不是去开发一个APP,因为一个APP的推广成本实在是太高了。相比来说,公众号能够实现大致同样的事情,并且也能获得它的用户,并且用户可以在微信里面获得的成本或者传播的速度会更好一些。

但是我们的本意并不是要做成一个只是传播内容的平台,我们一直说我们是要做一个提供服务的平台,所以后面我们甚至专门拆分出一个服务号出来,但是服务号还是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说服务号可以在里面提供服务为主,所有的服务号还是基于一个诉求,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现在我们将开发一个新的形态,叫做应用号。

我们现在每换一部手机,手机里面的APP就要重新装,我相信大部分用户也是这样的。现在APP重复的安装率已经越来越低,但是有的时候你要找一个功能,你还得重新再安装一下这个APP。现在很多用户会在微信钱包里面买火车票,因为对一些不是很高频度的需求来说不需要再按一个安装,可是从公众号里面去装一个功能其实也不容易,我们希望存在一种新的公众号形态,这种形态下面用户关注了一个公众号,就像安装了一个APP一样。他要找这个公众号的时候就像找一个APP,在平时这个号不会向用户发东西的,所以APP就会很安静的存在那里,等用户需要的时候找到它就好了,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尝试做到让更多的APP有一种更轻量的形态,但是又更好使用的一种形态来存在,这是我们在探讨的一种新的公众号形态,叫应用号,这里只是提前剧透一点点东西。

今天真的非常感谢大家能在这个现场参加这个会议,也非常抱歉,确实我个人不太喜欢参加会,我认为将来的会议是五年以后大家戴一个眼镜,坐在家里看跟在现场看是一样的效果,我很期待那一天。非常感谢大家,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善良比聪明更难,选择比天赋更重要


善良比聪明更难,选择比天赋更重要
贝索斯

善良比聪明更难

  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的夏天总是在德州祖父母的农场中度过。我帮忙修理风车,为牛接种疫苗,也做其它家务。每天下午,我们都会看肥皂剧,尤其是《我们的岁月》。我的祖父母参加了一个房车俱乐部,那是一群驾驶Airstream拖挂型房车的人们,他们结伴遍游美国和加拿大。每隔几个夏天,我也会加入他们。我们把房车挂在祖父的小汽车后面,然后加入300余名Airstream探险者们组成的浩荡队伍。

  我爱我的祖父母,我崇敬他们,也真心期盼这些旅程。那是一次我大概十岁时的旅行,我照例坐在后座的长椅上,祖父开着车,祖母坐在他旁边,吸着烟。我讨厌烟味。

  在那样的年纪,我会找任何借口作些估测或者小算术。我会计算油耗还有杂货花销等鸡毛蒜皮的小事。我听过一个有关吸烟的广告。我记不得细节了,但是广告大意是说,每吸一口香烟会减少几分钟的寿命,大概是两分钟。无论如何,我决定为祖母做个算术。我估测了祖母每天要吸几支香烟,每支香烟要吸几口等等,然后心满意足地得出了一个合理的数字。接着,我捅了捅坐在前面的祖母的头,又拍了拍她的肩膀,然后骄傲地宣称,“每吸两分钟的烟,你就少活九年!”

  我清晰地记得接下来发生了什么,而那是我意料之外的。我本期待着小聪明和算术技巧能赢得掌声,但那并没有发生。相反,我的祖母哭泣起来。我的祖父之前一直在默默开车,把车停在了路边,走下车来,打开了我的车门,等着我跟他下车。我惹麻烦了吗?我的祖父是一个智慧而安静的人。他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严厉的话,难道这会是第一次?还是他会让我回到车上跟祖母道歉?我以前从未遇到过这种状况,因而也无从知晓会有什么后果发生。我们在房车旁停下来。祖父注视着我,沉默片刻,然后轻轻地、平静地说:“杰夫,有一天你会明白,善良比聪明更难。”

选择比天赋更重要

  今天我想对你们说的是,天赋和选择不同。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是一种选择。天赋得来很容易——毕竟它们与生俱来。而选择则颇为不易。如果一不小心,你可能被天赋所诱惑,这可能会损害到你做出的选择。

  在座各位都拥有许多天赋。我确信你们的天赋之一就是拥有精明能干的头脑。之所以如此确信,是因为入学竞争十分激烈,如果你们不能表现出聪明智慧,便没有资格进入这所学校。

  你们的聪明才智必定会派上用场,因为你们将在一片充满奇迹的土地上行进。我们人类,尽管跬步前行,却终将令自己大吃一惊。我们能够想方设法制造清洁能源,也能够一个原子一个原子地组装微型机械,使之穿过细胞壁,然后修复细胞。这个月,有一个异常而不可避免的事情发生了——人类终于合成了生命。在未来几年,我们不仅会合成生命,还会按说明书驱动它们。我相信你们甚至会看到我们理解人类的大脑,儒勒·凡尔纳,马克·吐温,伽利略,牛顿——所有那些充满好奇之心的人都希望能够活到现在。作为文明人,我们会拥有如此之多的天赋,就像是坐在我面前的你们,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拥有许多独特的天赋。

  你们要如何运用这些天赋呢?你们会为自己的天赋感到骄傲,还是会为自己的选择感到骄傲?

追随自己内心的热情!

  16年前,我萌生了创办亚马逊的想法。彼时我面对的现实是互联网使用量以每年2300%的速度增长,我从未看到或听说过任何增长如此快速的东西。创建涵盖几百万种书籍的网上书店的想法令我兴奋异常,因为这个东西在物理世界里根本无法存在。那时我刚刚30岁,结婚才一年。

  我告诉我的妻子MacKenzie我想辞去工作,然后去做这件疯狂的事情,很可能会失败,因为大部分创业公司都是如此,而且我不确定那之后会发生什么。MacKenzie告诉我,我应该放手一搏。在我还是一个男孩儿的时候,我是车库发明家。我曾用水泥填充的轮胎、雨伞和锡箔制作的不太好用的太阳灶和用来对付兄弟姐妹的烤盘报警器制作了一个自动关门器。我一直想做一个发明家,而她想让我追随内心的热情。

我当时在纽约一家金融公司工作,同事是一群非常聪明的人,我的老板也很有智慧,我很羡慕他。我告诉我的老板我想开办一家在网上卖书的公司。他带我在中央公园漫步良久,认真地听我讲完,最后说:“听起来真是一个很好的主意,但是对那些目前没有谋到一份好工作的人来说,这个主意会更好。”

这一逻辑对我而言颇有道理,他说服我在最终作出决定之前再考虑48小时。那样想来,这个决定确实很艰难,但是最终,我决定拼一次。我认为自己不会为尝试过后的失败而遗憾,倒是有所决定但完全不付诸行动会一直煎熬着我。在深思熟虑之后,我选择了那条不安全的道路,去追随我内心的热情。我为那个决定感到骄傲。

明天,非常现实地说,你们从零塑造自己人生的时代即将开启。

你们会如何运用自己的天赋?你们又会作出怎样的抉择?

你们是被惯性所引导,还是追随自己内心的热情?

你们会墨守陈规,还是勇于创新?

你们会选择安逸的生活,还是选择一个奉献与冒险的人生?

你们会屈从于批评,还是会坚守信念?

你们会掩饰错误,还是会坦诚道歉?

你们会因害怕拒绝而掩饰内心,还是会在面对爱情时勇往直前?

你们想要波澜不惊,还是想要搏击风浪?

你们会在严峻的现实之下选择放弃,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前行?

你们要做愤世嫉俗者,还是踏实的建设者?

你们要不计一切代价地展示聪明,还是选择善良?

我要做一个预测:在你们80岁时某个追忆往昔的时刻,只有你一个人静静对内心诉说着你的人生故事,其中最为充实、最有意义的那段讲述,会被你们作出的一系列决定所填满。最后,是选择塑造了我们的人生。为你自己塑造一个伟大的人生故事。

谢谢,祝你们好运!

顺境中的CEO和逆境中的CEO


顺境中的CEO和逆境中的CEO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节选

顺境中的CEO沿着常规的路径向成功迈进,而逆境中的CEO则跳出常规来争取突围。

顺境中的CEO放眼于宏观前景,授权下属去做细节性的工作;而逆境中的CEO视细节如生命,唯恐因细节的疏漏而影响全局。

顺境中的CEO会搭建逐级递增的大型招募机构,而逆境中的CEO会在此基础上成立负责遣散人员的人力资源部。

顺境中的CEO会花时间营造企业文化,而逆境中的CEO则通过逆境本身来界定企业文化。

顺境中的CEO常备有应急预案,而逆境中的CEO常常得孤注一掷。

顺境中的CEO凭借天时地利有备而战,而逆境中的CEO往往要置之死地而后生。

顺境中的CEO尽量做到文明有礼,而逆境中的CEO常常有意说脏话。

顺境中的CEO认为竞争犹如隔岸之火,不会波及自己;而逆境中的CEO认为竞争就是伸进自家院墙的魔爪,危险近在咫尺。

顺境中的CEO志在拓展市场,而逆境中的CEO志在赢得市场。顺境中的CEO能容忍员工因为努力创新而产生的小偏差,逆境中的CEO则对此绝不姑息。

顺境中的CEO总是心平气和,而逆境中的CEO几乎都用高八度的嗓门说话。

顺境中的CEO竭力弱化矛盾,而逆境中的CEO总是竭力让矛盾升级。

顺境中的CEO总是广开言路,而逆境中的CEO总是独断专行。

顺境中的CEO会确立有风险、有创新的宏大目标;而逆境中的CEO则忙于真刀真枪地迎击对手,顾不上看那些纸上谈兵的顾问们写就的管理学大作。

顺境中的CEO通过员工培训来确保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发展,而逆境中的CEO通过员工培训来教会他们如何在竞争中不被踢出局。

顺境中的CEO会放弃那些没能在业内占据领先地位的产业,而逆境中的CEO还没奢侈到把生意分成三六九等的程度。